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瓶史》宜称一节中说到“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瓶花之美要讲究自然意态,花枝长短互补,布局疏密得法,如苏轼之文,李白之诗随意断续不受对偶格式局限。

这段话讲的是传统文人插花的结构,是不对称均衡的构图法则,可又不是表达得很直白,要插花人细细去体会,去感悟,去摸索。如一幅行书作品,往往字体大小不一,粗细不均,间距不等,但组合得法,似行云流水,淋漓酣畅,不是画恰似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对称均衡的法则是千年传承的审美观念,如自然界植物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恰似鬼斧神工而没有一点违和。又如传统的杆称是利用杠杆原理,由长称杆、小称锤、大称盘的简易结构组成。三者虽没有相同相等之处,却是在点、线、面的不对称运动中达到稳定平衡的奇迹,这是华厦民族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运用自然的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智慧。

唐朝时所得花材都是密插,谈不上构图造型,《清异录》里的“锦洞天”说到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说的很清楚,是在竹筒里密插杂花。那时花枝在花器中竖立全靠枝叶互相支撑挤扎在一起。如图1是唐代还原作品,牡丹花全靠厚重的叶子铺垫在小缸口。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1

到了宋代仍延续了这种审美习惯,如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的花篮图,满满的花叶看得出也是密插手法。在密插流行的同时,文人却另有一番情趣,用瓶花点缀书斋成为一种风雅,诗人杨万里喜梅“胆样银瓶玉样梅,折枝得来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让人想象到瓶花结构清疏,寥寥数枝,错落有致的画面。还有“座左插梅花,座右横诗笔”的诗句,说明书斋插花的是一种风雅,插成什么样子呢?

如南宋诗人曾几的《瓶中梅》“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严参的《瓶梅》“小瓶雪水无多子,只簪横斜一两枝”说明文人插花已有了审美艺术上的提升,看到梅花横斜的姿态很美,开始追求造型。

后来明代文人也在不断追求,怎么才能把花插得好看,于是插花的构图原则成为文人普遍关注的问题,除了杂谈文章涉及插花,更有了插花专著谈到瓶花构图。

以下为笔者研读古代瓶花著作,对构图的个人认识,与读者们共同探讨。

一、树立自然观,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师。插花的材料来源自然,从自然生长到案头瓶插全因插花人怜花惜花,让花搬迁不受风雨欺凌,在案头也像在自然界那样自在生长,不受委屈,开得鲜艳美丽,这是插花人的本意。

因为那时的人喜欢自然状态,不可能有西方几何形,或是日本格式化造型的概念。故什么是中国传统插花具体模式,我觉得还应从自然入手,仔细观察自然,构图造型就在自然界中,有直立挺秀的,有疏影斜出的,有悬崖垂挂的,也有匍匐平卧的。

现在教学中归纳出的四种基本造型的观点是比较科学的,以主要枝条的方向走势来分类,在基本造型范畴内有着无穷的变化空间。不同质感、不同长势、不同色彩植物的组合,以及插作方位的略有变化,可出现自然的、千姿百态的形式,故传统插花在基本造型的大框架中完全可以不拘一格。

例如图2的水景插花,图4的高瓶插花,谈不上是什么固定造型,但却曾似在自然界看到的某一处景观,这就是观察自然的印象在插花中的反映。又如图9是个破瓶,现代人多会弃之不用,但山东插花研究会伯良先生,随意采来植物做成一件作品,却别有一番自然韵味。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2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4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9

二、借鉴绘画构图法。插花是立体的画,《瓶史》等三篇专著都要求插花构图“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这是明代文人已意识到的作品构图观点,张谦德在说到折枝时还提出“草花最难摘取,非熟玩名人写生画迹,似难脱俗。”这既是折枝要求,也是插花构图要求,花枝姿态不理想,构图又怎能好呢。

故插花从折枝,花材配置,构架都离不开绘画,插花在悟到绘画的技法中能把瓶花插得更美,两者的章法很相近,可以互相借鉴。蔡仲娟老师常说插花作品是立体的画,这正是瓶花专著一直强调的观点。

故插花也可以说是个绘画的过程,更确切的说还要加上雕塑的技法,因为插花绘的是立体的画,要考虑花体的布局,枝条的走势,植物的姿态,主次搭配,虚实相应,刚柔并济。

这里不仅是技法,更是深含中国人的人生观与哲学意义,很是耐人寻味。如图8,图10,充分利用自然线条,如画笔在空中绘画,变化无穷,没有刻意的造型,但实物效果非常美。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8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10

三、注重技法研究。梳理瓶花专著构图造型的技法,对传承中国式插花极具指导意义。

有人问传统插花可用哪些花材,其实古代用于插花的材料很多,自然界的花草都可用于插花。而且花材搭配除节日特殊要求外,平时插花的花材搭配也不是现代插花人想当然认为草本不能与木本同框,我觉得如果同季节的草、木本植物没有理由不可同插。

宋朝已经有温室花,当时叫“唐花”,让反季节的花在需要的季节里开,如图6是清代古画还原作品,牡丹与腊梅同插,这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实际生活中就是这样,春节期间牡丹与玉兰合插寓意玉堂富贵,牡丹与梅花合插寓意国色天香,故现在传统插花中花材不是问题,放飞想象空间,只要不是明显外来的洋花,其他都能用。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6

插贮其实也是反映瓶花的构图造型,专著中对一枝、二枝、多枝花材的插法都有交待。高濂、张谦德都认为“若止插一种,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可以想象这种单枝花的姿态,在留白中构划出的无限风光。“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或两枝彼此各向,先凑簇象生。”让人看到高低错落的组合,在不对称中又显得自然和谐。

如是多种花材组合,“忌繁冗尤忌花瘦于瓶”他们还说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二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袁宏道说二种三种,这种观点都是针对文人插花或是禅艺插花。至于宫廷插花表现十全十美、六合之意,花材品种很多,有草本有木本,还有各种时令配件。民间插花随意率性也是不受这个法则限制的。

高濂说到厅堂插花须折大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铺盖瓶口。”这说了几个构图形式,一是上盛下疏的倒三角形式,二是左右高低错落不对称均衡的组合形式,三是两枝曲伏平出或倾斜或盘结下垂成势,四是正中直立。

现在常讲的四种基本造型都在其中,并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在强调不对称均衡法则的运用中形成心仪的构图形式。如图3是元代画还原作品,很明显长对短,疏对密、深对浅,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3

最后我要说的是传统插花的构图法则的另一因素,是花枝与花器的比例。西方有个黄金比例,中国古代有个洛书比例,它是用通俗的九宫图来反映其灵活多变,千姿百态的构图理论,它对中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图11简图,插花中古代以瓶高为计算依据,九宫图正中数为5,视作瓶高则产生以下计算结果: 

瓶花主枝与花器的比例6:5,主枝长度是花器的1.2倍;

瓶花主枝与花器的比例7:5,主枝长度是花器的1.4倍;

瓶花主枝与花器的比例8:5,主枝长度是花器的1.6倍;

瓶花主枝与花器的比例9:5,主枝长度是花器的1.8倍。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11

以前我们对瓶花专著中谈到的比例不甚理解,高濂说“若瓶高瘦,却宜一高一低,双枝或曲屈斜袅,较瓶身少短数寸乃佳。”如清代还原作品图7,花出瓶口比瓶身低。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7

张谦德说,大率插花须要与瓶称,令花稍高于瓶。假如瓶高一尺,花出瓶口一尺三、四寸;瓶高六、七寸,花出瓶口八、九寸乃佳。如清代还原作品图6。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6

古人把握的插花比例讲的是个模糊的数据,而不是绝对值。其实这个提法用现在的眼光分析是非常科学的,因植物的粗细、质感、姿态各有不同,长短比例全在于视觉效果,故艺术不能用绝对数值来表述,而洛书比例就是个多重比值的体现,不是简单用1.5倍的数据所能概括的。特别是花出瓶口比瓶身短这是现代插花教学中不可理解的,其实古代这类插花实例确实非常美,不是花出瓶口一定要比瓶身长,古画中有,例如清代还原作品图7就是这种比例,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斜势插出和几个花苞深入浅出的布局真的很美;还有周建贞老师的作品图5,是茶席上的插花,花枝出瓶口也不高,没有常规看到的比例,但构图同样很美,古老的洛书比例在中国传统插花的运用效果会更好,我们不妨多试试,形式多样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民族插花艺术。

读瓶花专著有感之——构图法则
图5
声明:文本发布自搜花网www.souhua.club,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